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有节奏地回荡起来,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手持花剑,在剑道上敏捷地移动、突刺、防守,他们的眼神专注,尽管汗水已经浸湿了衣衫,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于每一次交锋,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这是我九游官网们最大的欣慰。”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道,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负责人,王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她强调,击剑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更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重回剑道:快乐与健康的回归
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北京市的青少年击剑活动已经全面恢复,各区的击剑俱乐部和培训中心重新迎来了蓬勃的生机,王钰介绍,目前北京市有超过50家击剑俱乐部,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人数已突破万人,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独特价值。”王钰说,“它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决策力和心理韧性,更重要的是,击剑是一项‘智者的运动’,需要孩子在瞬息万变的交锋中快速思考、制定策略,这种训练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在朝阳区一家击剑馆,10岁的李同学刚刚结束了一场练习赛,他摘下护面,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我太想念击剑了!现在能重新回到剑馆,和朋友们一起训练比赛,感觉特别开心。”李同学学习击剑已有三年,他说击剑让他学会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科学训练:安全与乐趣并重
王钰强调,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协会特别注重科学方法和安全措施。“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帮助俱乐部和教练们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恢复体能和技术水平。”
协会还组织了一系列专业培训,提升教练员的教学水平。“我们要求教练们不仅关注孩子的技术水平,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运动体验,击剑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纯粹的竞争和压力。”王钰补充道。
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教练张先生表示:“我们根据协会的指导,采用了游戏化、情景化的训练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技术,比如设计一些有趣的挑战任务,或者组织小组对抗赛,让训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赛事重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赛事也已逐步恢复,王钰介绍,协会计划在今年举办多项青少年击剑比赛,包括校际联赛、俱乐部邀请赛等,为孩子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赛事是击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唯一目的。”王钰强调,“我们更希望通过比赛,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处理成功与失败,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人格成长至关重要。”
上周日,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挑战赛在石景山区成功举行,吸引了全市200多名小剑客参加,比赛现场,小选手们互相致意、尊重裁判、遵守规则,展现了良好的体育精神,看台上,家长们纷纷用手机记录下孩子比赛的精彩瞬间。
一位观赛的家长表示:“看到孩子在剑道上自信的样子,我感到非常骄傲,击剑让他变得更加开朗和勇敢,学会了坚持和尊重他人。”
击剑教育:超越竞技的价值
王钰认为,击剑教育的价值远超出竞技范畴。“击剑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它源于欧洲贵族传统,蕴含着礼仪、尊重和荣誉的精神,我们教导孩子们,比赛开始前要向对手、裁判和观众致意,结束后要握手感谢,这些细节培养了他们的礼仪素养和体育精神。”
北京市多所学校已经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或课外活动选项,王钰和她的团队经常走进校园,举办公开课和体验活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
“我们不希望击剑被视为精英运动。”王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感兴趣的孩子都能体验击剑的乐趣,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协会正在推动一些公益项目,为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提供支持。”
构建更完善的击剑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动青少年击剑的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培养体系。“我们计划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推动击剑进校园;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同时注重击剑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

王钰特别提到,协会正在开发一套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击剑课程体系,将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心理培养有机结合。“我们希望击剑能够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好伙伴,帮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受益终身的品质和能力。”

在采访结束时,王钰再次强调:“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冠军,而是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在运动中健康成长,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随着夕阳西下,训练厅里的击剑课程接近尾声,孩子们脱下装备,互相交流着今天的收获,脸上洋溢着运动后的满足和快乐,剑道上的身影,正如这项运动本身,优雅而坚韧,传递着力量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