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九游会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教材,还有一柄精心保养的法式长剑,他是费若秋——曾经的法国击剑联赛明星,如今的哥大法学院研究生,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课堂,这位27岁的年轻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退役求学。”费若秋在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微笑着说道,“击剑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我在法律条文间找到类似的逻辑博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那双曾经在赛场上锐利如鹰的眼睛,此刻闪烁着知识追求者的光芒。

辉煌的运动生涯

费若秋出生于中国北京,8岁随父母移居法国巴黎,在塞纳河畔长大的他,偶然间被当地击剑俱乐部的宣传册吸引。“那上面有一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运动员,姿态优雅如舞蹈,却又充满力量感,我立刻被迷住了。”他回忆道。

在法国这个击剑强国,费若秋迅速展现出惊人天赋,16岁入选法国青年国家队,19岁赢得全法锦标赛亚军,22岁成为职业运动员并加盟巴黎圣日耳曼击剑俱乐部,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共获得3次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和1次欧锦赛铜牌。

“击剑教会我两件事:快速决策和承受压力。”费若秋说,“在电光火石间的交锋中,你需要同时处理攻击、防御和假动作,这需要大脑以极高效率运转。”这些能力如今在他分析复杂法律案例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本是费若秋运动生涯的巅峰目标,但在2023年初,他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退役并申请赴美深造。

转折与抉择

“很多人不知道,我同时准备了运动员和法律学生的双重身份。”费若秋透露,在密集的训练和比赛间隙,他通过远程教育完成了巴黎第二大学的法学学士学位。“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极致,但思维的世界变得无比开阔。”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2023年春季,费若秋同时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法学院的录取通知,最终他选择了哥大,不仅因为其卓越的法学院,还因为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多样性。

“从赛场到课堂的转变并不轻松。”费若秋坦言,“最初几个月,我常常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试图弥补那些年专注于体育而落下的学术训练,但击剑训练培养的韧性和专注力帮助我度过了适应期。”

哥大求学日常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日常生活中,费若秋保持着运动员特有的纪律性,每天清晨6点起床,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和基本击剑动作练习,然后开始一整天的学习。“击剑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即使不再竞技,它仍然是我保持身心平衡的方式。”

费若秋的专业方向是国际体育法,这是一个结合了他运动背景和学术兴趣的领域。“体育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转会规则、赛事商业权、反兴奋剂立法等众多法律问题,我希望未来能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

法学院教授罗伯特·詹金斯评价道:“费若秋带给课堂独特的视角,他能够将抽象的法律原则与实战经验相结合,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他的案例分析方法常常让人想起一名剑客在比赛中寻找对手破绽的方式。”

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拥有中法双重文化背景,又在美国求学,费若秋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文化间的桥梁。“法国击剑注重技术和优雅,中国击剑强调速度和精准,而美国击剑则更加注重力量和创新,每种文化都对这项运动有独特贡献,正如每种法律体系都有其价值。”

在哥大,费若秋创办了“击剑与文化”社团,定期组织讲座和实践活动,介绍击剑运动的历史和哲学内涵。“击剑不仅是体育项目,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贵族的教育方式,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载体,这项运动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伴。”

未来的规划

谈及未来,费若秋已经有了清晰规划,完成哥大法学硕士学位后,他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国际体育仲裁领域。“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将是一个重要节点,我希望届时能以不同身份参与这场体育盛会。”

尽管已经退役,费若秋仍然与击剑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每周会在纽约击剑中心指导年轻运动员,还将参与国际击剑联合会的规则修订咨询工作。

“体育和法律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费若秋说,“无论是站在剑道上还是法庭上,我都致力于维护这一原则。”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范畴,展现了一名运动员在竞技之外的可能性,他的经历证明,体育训练所培养的纪律性、抗压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够成为成功跨界的宝贵财富,从闪耀的剑道到庄严的法庭,费若秋正在用手中之剑,划出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哥大法学院古老的建筑中,费若秋收拾好书本,准备前往下一个讲座,他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击剑运动员特有的轻盈与稳健,正如他的人生之路——目标明确,行动果断,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