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近日再次完成从水上场馆到冰上场馆的“水冰转换”工程,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全新打造的冰壶赛道,这一标志性场馆的第二次功能转型,不仅展现了九游官网我国在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游泳馆,水立方在赛后持续探索多功能运营模式,为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该场馆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冰转换”,成为冰壶比赛主场馆“冰立方”,冬奥会后,场馆团队基于原有技术积累,进一步优化转换流程与设施配置,于今年初启动第二次转换工作,此次工程在保留泳池区域夏季水上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场地结构、制冰系统及环境控制的升级,实现了更高效、更环保的冰陆场景切换。

水立方再度华丽变身!冰壶赛道全新开放助力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

本次转换的核心成果是一条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冰壶赛道,赛道长45米、宽5米,采用低碳制冰技术和智能温控系统,确保冰面硬度与平整度达到职业训练及竞技要求,场馆还在赛道周边增设观众席、运动员休息区及冰壶文化展示区,形成集运动、体验与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第二次转换的效率比首次提升约30%,”水立方运营负责人李明透露,“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与预制构件应用,将转换周期从原来的数周缩短至20天以内,且能源消耗降低15%。”这一技术突破为大型场馆的“反复变身”提供了可行范本,也为其他城市改造多功能体育设施积累了经验。

冰壶赛道的开放,迅速吸引了专业队伍与普通市民的关注,国家青年冰壶队已预约在此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训,队伍教练张薇表示:“水立方的冰质和配套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运动员备战国际赛事提供了重要保障。”场馆推出“冰壶体验日”“青少年冰壶启蒙课”等公益活动,首周预约人数已突破五千,小学生王涵在体验后兴奋地说:“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冰壶,现在自己能尝试推壶,感觉特别有趣!”

水立方的二次转型,是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的生动实践,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率已达85%以上,其中水立方通过“水冰双驱”模式,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国际奥委会遗产专家委员科妮莉亚·霍根评价:“水立方的灵活改造策略,为全球奥运城市提供了场馆长期运营的创新路径。”

水立方再度华丽变身!冰壶赛道全新开放助力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

水立方还将探索“冰篮转换”“冰秀演出”等更多元的功能组合,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王宁表示:“我们计划将水立方打造成四季运营的体育文化综合体,通过科技赋能与业态融合,使其成为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深入推进,水立方冰壶赛道的开放,不仅填补了北京市中心专业冰壶场地的空白,更以标杆效应带动全国超30个城市启动类似场馆改造项目,从奥运赛场到全民冰场,这座蓝色建筑的每一次转型,都在书写体育遗产与城市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