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片雪花造型的屋面组件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安装完成,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与延庆赛区的八个竞赛场馆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这标志着冬奥筹办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中国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向世界呈现出一座座凝聚科技创新与生态智慧的体育建筑群。

双赛区协同推进 匠心打造冰雪地标 北京赛区作为冰上项目核心区,五座场馆犹如五颗明珠镶嵌在城市中轴线两侧,承担开闭幕式任务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历经智能化改造,新增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使场馆能耗降低20%;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通过可转换结构实现“水冰双驱”,成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六小时快速冰面转换技术,更创造了场馆高效利用的新范式,首都体育馆群在保留50年历史外观的同时,内部采用国际领先的沉浸式声光系统,为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赛事营造出梦幻舞台。

延庆赛区三大场馆则展现了人工设施与自然山体的完美融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7条赛道依山势而建,采用自主研发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确保赛时雪质稳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的1.9公里赛道如巨龙盘卧山脊,其121个制冷单元均采用环保型氨制冷剂,碳排放趋近于零;延庆冬奥村所有建筑均达到三星级绿色标准,地热资源利用率达70%。

北京冬奥会赛区场馆全面竣工 绿色科技铸就赛事新标杆

科技创新贯穿始终 智能运维树立标杆 这些场馆建设中涌现出37项技术突破,钢结构智能安装系统”使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3360块玻璃幕墙却实现零光学畸变,延庆赛区建立的“生态修复数字孪生平台”,对施工区域的214万立方米表土进行全程追踪,待冬奥结束后将精准回铺至原始地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靶场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微波传感技术实现0.3秒内识别射击结果,较往届赛事效率提升40%。

可持续理念深度践行 赛后利用规划明晰 所有场馆在建设初期就编制了赛后利用计划,北京赛区将形成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群,延庆赛区则定位为国际级高山滑雪训练基地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值得一提的是九游官网,两个赛区均实现100%绿色电网覆盖,张家口的风电、光热通过柔性直流电网为场馆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2万吨,这种“临时设施与永久建筑结合、竞赛功能与群众需求兼顾”的模式,为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供了最佳实践案例。

文化传承与无障碍建设同步推进 在场馆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成为另一大亮点,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将中国传统玉如意造型与现代力学结构结合,运动员出发区设置的数字敦煌壁画长廊,让参赛者在竞技间隙感受中华文明魅力,所有场馆的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远超往届,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特别设计的4.5米宽通道、智能导航机器人等服务系统,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北京冬奥会赛区场馆全面竣工 绿色科技铸就赛事新标杆

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通过视频连线的评价:“这些场馆不仅是运动竞技的舞台,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之作。”随着测试活动的陆续展开,这些凝聚中国智慧的建筑杰作已准备好接受实战检验,为2025年冬奥会书写新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