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的初冬夜晚,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一座标志性建筑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以其绚丽的灯光秀点亮了九游官网夜空,这座曾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核心场馆的建筑,不仅承载着中国冰雪运动的辉煌记忆,更以创新的科技应用和可持续性理念,向世界展示了后冬奥时代的无限可能。

“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冰与速度的结合,其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组成,勾勒出22条宛如冰刀划过冰面的“丝带”造型,这些“丝带”在夜间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变幻出蓝、白、银等多重色调,仿佛一条流动的光河,与周边场馆“鸟巢”“水立方”交相辉映,构成北京中轴线上的璀璨明珠,此次点亮活动并非简单重复过往的辉煌,而是标志着“冰丝带”正式转型为多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公共空间,场馆运营方宣布,未来将围绕“体育+文化+科技”主题,推出国际级速滑赛事、全民健身项目及数字艺术展览,进一步激活冬奥遗产的社会价值。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璀璨点亮,科技与可持续性铸就冬奥遗产新篇章

科技赋能是“冰丝带”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速滑场馆,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确保运动员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挥最佳水平,这套系统每年可减少约900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1.2万棵树,在2025年的升级改造中,场馆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运维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冰质、能耗及人流数据,实现动态调控,国际滑冰联盟技术顾问埃里克·松德对此评价:“‘冰丝带’的冰面质量始终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它的可持续运营模式为全球冰雪场馆设立了新标杆。”

“冰丝带”正成为推动中国冰雪运动普及的引擎,自冬奥会结束后,场馆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研学团队占比达40%,通过开展“冰雪课堂”和VR速滑体验项目,许多来自南方省份的游客首次感受到速度滑冰的魅力,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建成超过800块标准冰场,较冬奥申办成功前增长300%,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速滑世界冠军高亭宇在近期探访“冰丝带”时感叹:“这里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一座播种梦想的基地,看到孩子们在冰场上欢笑奔跑,我坚信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在文化层面,“冰丝带”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场馆内部以“天坛穹顶”为灵感设计的环形吊顶,与外墙的“丝带”线条形成呼应;地下展厅则陈列着冬奥火炬、奖牌等文物,并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运动员夺冠瞬间,2025年夏季,这里还将举办“丝绸之路冰雪文化节”,以冰雪艺术为媒介,串联起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与全球对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辉指出:“‘冰丝带’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功能,成为一座承载国家记忆、激发文化自信的符号性建筑。”

可持续运营仍面临挑战,如何平衡场馆维护成本与公共服务属性,是管理团队持续探索的课题,据悉,“冰丝带”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低碳周边产品、举办商业演出等途径,逐步实现营收多元化,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将延续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计划,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场馆“活”下去、“火”起来。

当“冰丝带”的灯光再次照亮北京夜空,它已不再仅仅是冬奥荣耀的见证者,更化身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赛时惊艳世界到赛后惠及民生,这座场馆以其绿色、智慧与包容的特质,诠释着“双奥之城”的永恒魅力,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北京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冬奥遗产,‘冰丝带’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璀璨点亮,科技与可持续性铸就冬奥遗产新篇章

随着灯光渐暗,冰面上倒映出的星点光芒,仿佛在默默诉说:这片冰雪舞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